來源:鮑偉杰 等???哲匠之家
本文列舉了山西現存四座古建筑的現狀及維修情況,分析了古建筑維修所面對的問題,探討古建筑未得到維修的原因。最后提出新的維修措施與建議,以供參考借鑒。
新時代中國,國力強盛,在經濟內循環大背景下,建筑行業如何補短板,是每個建筑師值得深思的話題。中國古建筑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是中國建筑界的驕傲。它有別于西方建筑,形成獨特的東方木構體系,延綿幾千年。然而古建筑保護這塊領域,淹沒在新時代建設浪潮中,鮮少被人關注。山西有著大量的古建筑遺產,因年久失修,正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如果不積極搶修,很可能等不到維修方案出來,就已經坍塌。
古建筑由于建造年代和所處的環境不同,現狀也參差不齊。現以山西四座古建筑為例,介紹其現狀和維修情況。
1.1 芮城廣仁王廟
芮城廣仁王廟(如圖1所示)俗稱五龍廟,是當地民間用于祈雨的龍王廟。始建于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整座建筑結構簡練,古樸雄渾,體現了唐代建筑風格。因年久失修,屋脊鴟吻被盜,屋頂漏水嚴重,木構件損毀。
2013年萬科基金會通過“龍·計劃”對其進行修繕。并對其周圍環境進行改造提升。將整個廟宇空間改造成一座室外古建筑科普博物館(見圖2),同時也作為當地村民民俗活動的公共空間。經過本次落架大修,補齊鴟吻,解決屋頂漏水問題,妥善安置墻上碑刻。本次改造既提升了周圍環境,又加強了文物保護與管理,還保留當地民俗活動空間,使古建筑得到保護與延續。
1.2 五臺山佛光寺
佛光寺東大殿在建筑界舉足輕重,為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唐代木構建筑。大殿東北角轉角輔作變形嚴重(見圖 3),下用木柱支撐,屋頂出現漏水問題。2017年國家文物局對其做了批復,強調做好監測,沒有采取維修措施。時隔兩年,東北角坍塌變形問題尚未解決。
1.3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現狀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見圖4),建于遼清寧二年(宋至和 三年公元1056年),為世界最高的樓閣式木塔。20世紀50 年代塔身出現傾斜和扭曲。如今木塔二層西南角傾斜嚴重。是否需要修繕,如何修繕,維修方案論證多年,未付諸實施。一直寄希望于后人能找到最適合古塔結構維修的辦法。既能夠保證“修舊如舊”,又能徹底解決存在的各種隱 患,似乎是一個偽命題。
1.4 高平市米山鎮顯圣觀現狀
高平市米山鎮地處長平之戰古戰場———大糧山下。顯圣觀(如圖5所示)位居米山鎮米西村內,坐北朝南,為一進院落,占地面積約2018m2,現存文物古建筑3座,南側的山門與北側的三清殿在中軸線上,三清殿西側是二層建筑呂祖閣。根據對現存的三清殿、山門構造進行分析研究,結合當地建筑構造特征分析,推斷現正殿、山門應為元代遺 構。因年久失修,屋頂坍塌,斗拱腐朽。
從以上四處案例來看,同為古建,有些經過修整,而有些面臨坍塌風險。古建筑保護與維修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2.1 重視程度不夠
古建筑得不到維修跟當地政府和民眾保護意識淡薄是分不開的。城鎮建設不斷發展過程中,城市建設和古建筑留存產生矛盾,尤其是文物等級較低的古建筑沒有得到保護。各部門沒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沒有對其進行完整的規劃,讓保護工作舉步維艱。
2.2 缺少技術支持
國內缺少維修大型古建筑的技術案例。尤其是那些規模越大,保護等級越高的古建筑,各部門比較謹慎。雖然急需維修,如佛光寺東大殿、釋迦塔。但由于缺少技術支撐, 維修方案論證多年,遲遲沒有結果,只能先跟蹤觀測。
2.3 缺少資金
山西古建筑面臨廢棄坍塌的現狀,大部分還是維修資金不到位問題。如米山鎮顯圣觀,因沒有資金支持,坍塌至今。近日在上海、深圳社會各界企業及個人的資助下開工修繕,終于提上日程。廣仁王廟由于得到萬科基金支持,進行了很好保護。
2.4 缺乏專業修復人才
古建筑文物保護單位自身沒有相應的維修團隊。而社會上的工匠,缺乏對某一古建筑的深層次研究,選擇現代常規工藝取代古老技藝,無法對古建筑進行妥善修復,從而使古建筑喪失最初的價值。
3.1 維修不夠積極,對“修舊如舊”存在錯誤認識
古建筑維修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修舊如舊”目的在不破壞現狀的情況下,恢復原有形制。“恢復到原因形 制”,需經過論證,不能臆斷。2002年修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針,為修繕活動提供法律依據。由于大多數歷史悠久的古建都是文物保護單位,而文保單位管理辦法是以“保護”為主。只強調保護原狀,沒著手維修。
3.2 沒有在一千年時間維度中看待維修的意義
千年古建維修,應該放在一千年的時間跨度去看待。一千年后,再來看當代的維修,替換過的木構件也變成那時人們眼中“古人的維修痕跡”。替換的構件也有一千年歷史。沒有歷代古人的維修,佛光寺、南禪寺都不會走到今天。
3.3 沒有認清木材的材料特質
“中國古建筑以其建筑材料、特定的自然環境和多民族 的歷史文化所形成的獨特風格獨立于世界之林,被稱為以木結構體系為主的東方建筑的代表,有著鮮明的特色。它的保護與維修,也必然要根據它本身的特色來進行。”[1]木構件的特征就是容易腐朽。沒有一根木材能風吹日曬幾千年而不腐朽。沒有歷朝歷代的修整,今天也看不到保存上千年的古建筑。另外,斗拱等建筑構件的模數化和可替換性,在建造之初就已經預留好維修替換可能。這是東方木構體系的建筑智慧,也恰恰證明木建筑是隨著年代的更替,要不斷維修更新。這有別于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石砌建筑維修方法,拿來主義不可取。
3.4 對文物保護準則認識不夠
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里全面闡述了當今國內如何開展保護文物古跡的方法準則。“第9條強調不改變原狀:是文物古跡保護的要義。文物古跡的原狀是其價值的載體。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可以包括保存現狀和恢復原狀兩方面內容。使用恰當的保護技術,所有保護措施不得妨礙再次對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當是可逆 的。”[2]對坍塌的古建筑而言,“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是阻礙維修的真實原因。腐朽的木構件只有替換才能解決古建安全問題。盡可能用相同材料恢復到舊有的形制,而不是“不改變文物原狀”。那種為了更多保存古建筑歷史信息, 硬是留存半截未腐朽的柱頭,減弱柱子的整體性和承重能力,這種維修理念是違背材料力學的。
4.1 政策制定
古建筑得不到維修的主要原因是社會重視度不夠。文物保護部門重視了,但又面臨資金等問題。國家應制定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力量參與維修,給予政策支持。
4.2 資金籌措
其一:對于山西當地政府缺少維修資金問題,國家加大文保專項資金投入,盤活旅游資源,補貼維修虧空,形成良性循環。其二:各省以對口支援形式,精準幫扶。發揮全民抗疫,精準扶貧精神,包干到省。每個省份幫扶一個縣市, 對口支援。其三:接受社會捐贈,社會捐贈樂助是歷代古建筑維修資金主要來源,也是民間樂善好施文化傳承的一 部分。
4.3 技術團隊建設
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成立古建維修小組,專人負責監管及維修。發現需維修情況,及時上報制定維修計劃。修前, 修中,修后,做好維修記錄。加快古建維修專業技術人員職業化進程,執證上崗。加快維修隊伍間的觀摩與學習,提高維修技能。
4.4 文保展覽建設
建議在文保紫線控制線外新建博物館,展呈替換下來的舊料和建材。方便溯源,也可供游客參觀、教學與科研。增加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展示傳統工藝。
中國的建筑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必將擁有輝煌壯麗的明天。新時代中國,國富民強,經濟內循環模式開啟,文化上面也應該自信自強,補齊短板。古建筑維修保護方面現處在行業短板,大量古建岌岌可危,等待維修。社會應該重視古建筑保護,積極維修。只監測論證不修復,永遠不會犯錯,也沒有爭議與指責,但并不能解決古建筑修繕問題。應該迎難而上,敢于擔當,在搶救中探索新路,在維修中總結經驗,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對古建筑維修。
注釋和參考文獻:略
作者:鮑偉杰? ?王健
作者單位: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文章來源:山西建筑. 2021年12期
原題目:《談當代古建筑保護與維修》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