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王蘇琪 等???哲匠之家
在明清時期,浙東地區以戲臺建筑為鼎盛建筑藝術的代表,以宗祠戲臺、廟宇戲臺為主。現存保留較好的有:寧海縣西店崇興廟、梅林胡氏宗祠和樟樹孫氏宗祠里的三座三連貫藻井戲臺[4](圖3),此類型藻井具有極高規格,似乎是對封建制度的一種挑戰,說明浙東人剛強不屈的民風。而且建筑構造之華麗,雕刻工作之細致,彩繪圖案裝飾風格獨特,戲臺頂部密集型斗拱組成的藻井,與兩端弧形曲線美的屋面,微微翹起的檐角,形成交錯的立體效果。不僅反映在戲臺外觀造型的雄壯之美,而且也顯現出聲學科學原理,可以產生余音繞梁的立體聲響,回味無窮。且寧波作為甬劇的故鄉,越劇的第二故鄉,一年當中“四時八節”[4]的各類演出,祭祀盛典等活動,演繹著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歷史是根,文化是魂”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浙東人。
圖 3 寧海縣西店崇興廟古戲臺藻井
保國寺大殿柱頭鋪的繪畫風格和顏色,與隱蔽斗拱部分是一致的,清乾隆年間修復的,增加了水波紋圖案,畫在天花板上,而且色彩以藍綠冷色調為主,與火的色相相克。慶安會館的雙戲臺內有藻井和避火龍珠。藻井是建筑中的天花板,不過它是一種高級的天花板。據東漢時應邵撰《風俗通義》記載:“今殿作天井。井者,東井之象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壓火災也。”這里的天井,即藻井[5](圖4)。藻井的寓意就是壓火,在中國五行中有“水克火”之說;再加上了屋脊上的避火龍珠,為古建筑的木結構添加了保險層。相同的水波紋裝飾紋樣畫在天一閣藏書樓格柵里,并且建筑的檐椽上水波紋裝飾也清晰可見,充分體現出主人對藏書樓免于火患的愿望寄托。其他還有將懸魚、荷花、水草等水生動植物作為裝飾圖案,都是以水克火的寓意。因為藏書樓最怕火,范欽曾目睹一朋友的“萬卷樓”⑦慘遭火災,收藏的書籍灰飛煙滅。范欽對自己的藏書樓倍加小心,并有前車可鑒故命名為“天一閣”,取自《尚書大傳·五行傳》:“天一生水”,以水克火之意。
圖 4 保國寺大殿藻井
浙東地區屬于沿海一帶,浙東先人們崇尚海洋文化,生活、飲食、起居都與海洋捕撈等緊密聯系著,從古建筑的山墻懸魚到櫥門上的拉手,都是用魚,而且多為兩條魚,討個口彩“雙魚吉慶”。浙東古建筑裝飾有許多利用諧音的民俗寓意,如魚形象在建筑裝飾中的應用。“魚”同“裕”諧音,寓意生活富裕,年年有余。如前童古鎮明經堂建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屋脊中間以堆塑裝飾的太極雙魚造型(圖5),裝飾風格生動簡練。浙東民居古建筑中受到民俗中的風水觀念影響,大多數民居建筑呈方正規則的院落布局,在風水的趨吉避兇、迎合符鎮等方面的裝飾手法,在門、窗、柱等上,雕刻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神有鎮宅四方之寓意。
圖 5 前童古鎮明經堂屋脊“太極雙魚”
浙東古建筑裝飾的內容、題材、表現形式、框架結構等,多受當地民間習俗和反映納吉、祝福、吉慶、傳說等影響。“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成為浙東民居建筑裝飾重要主題,通常“假物喻事”“借音闡義”手法營造吉兆祥和的寓意。如“滿堂富貴”“子孫萬代”等,都是代表建筑主人的愿望,并對未來人生美好期盼以及對生命的重視和追求,這也是在宗法和血緣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以儒家文化為主的文化精神特質。將其多元的表現手法與民間工藝的結合,體現在民間信仰內在精神需求一致性的融合,且與浙東民俗文化有機結合,融匯貫通。
佛教文化自東漢就傳入了浙東地區,至今已近2000年歷史,其發展歷程源遠流長。唐宋以來,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海上交通發達。山川秀美,歷代高僧大德駐足,自古有“東南佛國”之稱[6],與佛國有著殊勝因緣,古剎林立。在普陀山島上,著名的寺廟有三座(普濟寺、法雨寺和慧濟寺),還有禪院60余座。寧波市區的天童寺建于西晉太康三年(282)、七塔寺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保國寺等佛教寺院在歷史久負盛名,其影響力傳遍印度、日本、韓國、南洋等地。佛教文化對浙東地區的建筑裝飾風格的形成和變化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隨著浙東佛教的發展,寺院古建筑不斷修筑,依然呈四合院式格局的群組,滿足佛事要求,且表現出各自的思想內涵。
浙東地區的佛教建筑大部分屬于木結構建筑,又以磚石輔助建筑構造。其木構件和木雕裝飾物的應用,歷經秦漢明清,木結構建筑及木雕飾一直是浙東佛寺的主要裝飾。而磚石構筑裝飾,到南宋時天童寺的宋氏門鼓石已成為單獨裝飾構件,鼓面刻有牡丹紋和旋渦紋。直至明清,天童寺、阿育王寺的天王殿仍用宋氏門鼓石。浙東佛教建筑中的石刻大多兼有實用和裝飾價值,雕飾精美的、各式各樣的石柱礎都是充分考慮到木質裝飾部件防腐防潮,實用、漂亮的石礎,多為蓮花和動物圖案造型(圖6),雕刻從單層到多層的創新立雕、透雕,惟妙惟肖且千變萬化,直到現在許多寺院建筑和其他類型古建筑中均有遺存。
浙東的民居、祠堂、寺廟、戲臺等古建筑,其裝飾圖案常用題材有花卉、器物、符文等。花卉將其圖案抽象化、簡潔化,配合彩帶與枝葉,使紋樣呈不同的形狀應用于建筑裝飾。器物的來源為佛教法器、文人愛好雅賞和貴重飾品等用品。符文在佛教框狀紋樣中被大量使用。常見佛教圖案種類有:卐字紋、蓮花、八寶、獅、忍冬及寶珠等。其中蓮花是佛教的象征,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超凡世俗的境界,又是八吉祥的重要組成部分;方勝盤長,即取其“回環往復,無有始終”,由此生出恒長永久、延綿不斷之意,十分恰當地反映出浙東人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應用在木雕或石雕的門窗上較多。佛教題材用來增添古建筑裝飾的美感,同時滋潤精神,讓心靈得到舒展;借用裝飾風格來彰顯屋主人的社會地位,或達到驅瘟辟邪、祈福佑安的作用,也能起到教化子孫后代的效果。另外,從浙東古建筑佛教裝飾圖案較多的忍冬紋(也叫卷草紋)來看,它的典型式樣是三瓣或者四瓣連在一起,附在波浪形的長梗上左右方向延展,左旋右轉地組成長條的邊飾,形體可變性強。在古建筑裝飾構件的牛腿中應用卷草紋的很多,可以直接用卷草的粗梗上下翻卷三角形組成牛腿的式樣,但多數在粗梗上加添花葉,使其形體更加豐滿,甚至把粗梗之端雕成龍頭而成為草龍形的牛腿[7]。
浙東古建筑裝飾因佛教文化而顯得空靈雋永,這一地域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完美結合成為古建筑裝飾風格內涵的詮釋,看到歷代工匠在種種制約與有限的條件下依然能創造出富有創意的建筑裝飾,因而更加能感到裝飾風格饒富趣味。
筆者對古建筑裝飾的浙東區域特征做了初步、簡略的考察分析,試圖從歷史文化的視角對古建筑的造型與裝飾特點認識尋求一種文化定位。通過對浙東古建筑裝飾的歷史文化探究,有助于我們了解浙東古建筑裝飾風格特征及其內涵,從而引發我們對浙東學派、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歷史的認識與思考。浙東地區古建筑的裝飾風格和當地的建筑材料、人文、民俗、宗教等因素有關,古建筑上的裝飾正代表了浙東的藝術語言符號和美學價值,凝聚著浙東人們的情感和智慧,反映著他們的性格和發展歷程,給人們的存在賦予意義,在不同的歷史時空里,其歷史文化都包含著獨特的意義,與浙東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既包含物質文化,也具有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注釋和參考文獻:略
作者:梁偉;范勵
文章來源:浙江建筑,2015年11期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僅供學習參考,如有出入,請以原刊原文為準
特別鳴謝:梁偉老師;范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