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文物局
作者:徐秀麗
http://www.ncha.gov.cn/art/2022/10/16/art_722_177733.html
“保護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實際上就是保護我們今天這個和平、繁榮的世界。”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在大會開幕前的“黨代表通道”上,二十大代表、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接受記者采訪時從30多年文物保護實踐、成長經歷分享了文物和博物館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談到面向新時代故宮博物院在加強文明交流互鑒方面的新思考,王旭東表示,故宮博物院肩負著真實完整地保護并負責任地傳承弘揚故宮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我們提出了“四大愿景”:要建成國際一流的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這樣的使命僅僅靠故宮博物院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甚至國際同行的參與。“四大愿景”也需要不斷地向國際同行,包括國內同行來學習、來借鑒。
“作為建成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客廳’,是我們非常重要的愿景,也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使命。我們有一些打算,并在不斷完善。第一是互換展覽,我們可以‘走出去’,也要引進來自其他國家的文物到故宮博物院進行展覽,甚至可以一起策劃跨文化的比較展覽,這樣的展覽我覺得可能更有意義。”王旭東介紹,第二是學術交流,經過了五屆“太和論壇”,邀請來自不同古代文明國家的學者,能夠參與到這樣的學術交流學習對話,展示本民族、本國家的文明成果。第三是人員交流。交流是雙向的,我們推出了“太和學者計劃”,就是讓故宮博物院的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能夠“走出去”,到世界各個國家的博物館、大學、文化機構去學習、交流,跟國際同行講述中國的故事。同時,我們也邀請世界各個國家的專家學者來到故宮博物院進行研究,以他們的視角來看故宮承載的中華五千年的文明。
通過這樣的一種交流,我們的學者可以講其他國家的故事,國際的學者也可以回去講我們中國的故事。這種相互理解、相互溝通就一定會在學術領域、民間領域,加大國與國之間、民與民之間的信任,只有這樣,隔閡、猜測才會消解掉。我們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尊重不同的文明、習俗,甚至宗教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
“另外,故宮博物院通過國際組織的培訓機構不僅為中國培養文物保護和博物館人才,也擴大到國際。來自不同國家的年輕學者通過培訓平臺,能夠了解中國的文化,同時他們之間在這個培訓過程中也能夠交流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我們尋找更多相同的地方,我們保存那些可能有差異的東西,從年輕人做起。我覺得文物保護和文化的交流一定能夠在加大世界各個國家人民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因為文物和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王旭東說。
責任編輯:趙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