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深海考古取得重大進展
5月21日,國家文物局、科技部、海南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聯合在海南三亞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深海考古重大進展:我國南海發現兩處古代沉船,年代初步判斷為明代正德、弘治年間,“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一號沉船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首個沉船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并進行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出水文物在做好保護修復和研究的前提下,將盡快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展出。這次調查是首次對深海水下文物開展考古工作,考古發現對于研究晚唐五代以來南海海上航線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填補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
國家文物局召開長江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題工作推進會
5月26日,國家文物局在重慶召開長江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題工作推進會,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部署《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統籌推進三峽文物保護利用。會議強調,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從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等角度,按照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準確把握三峽文物保護工作的新定位。
中國新添4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
5月22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在該機構位于羅馬的總部舉行2023年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授證儀式,向新認定的24個遺產地頒發證書,有助于推動各方增進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了解和認識,表彰當地社區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所作出的貢獻。其中,中國的4個遺產地分別是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和浙江慶元林-菇共育系統。
北京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報告《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實施情況
5月25日,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召開,聽取和審議了市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介紹,今年3月至5月,36位委員、代表組成執法檢查組,深入鐘鼓樓等15個文物保護單位,多次召開座談會、專題研討會,緊扣條例制度規定,逐條對照法規條文,檢查政府的法定職責是否履行、法規制度是否有效落實等,推動中軸線保護在法治軌道上進行。中軸線文化遺產綜合治理效果顯著提升。正陽門箭樓等文物修繕完成,并同步開展重點文物日常保養維護。
北京市文物局推介10條博物館研學線路
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博物館與旅游融合發展研討會”上,北京市文物局發布10條博物館研學線路,包含“中軸線上的博物館”等3條古都文化主題線路、“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博物館”等3條紅色文化主題線路、“民俗博物館”等3條京味文化主題線路,以及兩條創新文化主題線路。市文物局鼓勵博物館策劃推出更多研學產品,通過博物館現場學習和活動實踐相結合,拓寬公眾知識面和眼界,加深對博物館的了解與認同,進一步優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化消費和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山西
山西省文物局召開會議傳達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山西重要指示精神
近日,山西省文物局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重要指示精神。會議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第四次蒞臨山西,也是連續兩年蒞臨山西,并考察了運城博物館和運城鹽湖,作出重要指示,為山西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大意義。會議要求,全省文物系統要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立足山西豐厚的文物資源,在文化強省、文化強國建設中,體現文物擔當,貢獻文物力量。
來源:國家文物局
http://www.ncha.gov.cn/art/2023/5/27/art_722_18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