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宅大院,庭院深深,形色各異的墻面本身就是風景。
擋風御火,造“屏風”。姑蘇老宅的山墻姿態各異,宅子雖老,但高聳的山墻猶如“護衛”,擋風御火防雷電,也讓人頓生安全感。
走在滄浪亭街上,眼見可園西側的硬山墻,山墻里最常見的“人字形”硬山墻。黑灰白三色從屋檐到墻面依次過渡,外形銳利,如刀削斧鑿的山峰聳立。
由景德路進湯家巷,在東側春暉堂外找到了連成一體的三道屏風墻,側看猶如層層階梯,正面望去又像幾塊高低起伏的屏風拼接而成,難怪得名“三山屏風墻”和“五山屏風墻”。平直對稱的山墻在綠樹的掩映和藤蔓的相伴下更顯豐姿和個性。
相比之下,觀音兜山墻的造型就更柔和了。網師園那對觀音兜山墻,是鏡頭下最具有標志性的“網師園一景”:錦鯉時不時冒頭泛起漣漪,攪動水中的山墻倒影;墻頭的曲線由屋脊向兩側下檐延展,江南的無限春光都被這觀音兜“兜”住了。我們去觀賞時,“長槍短炮”們拉來穿著漢服的姑娘,在彩霞池邊拗著各種造型。為了讓拍攝更有新意,也是動足了腦筋。
虧蔽景深,“裁”日光
深宅院落,尤其是古典園林中,墻的作用是不亞于疊石理水、花木池潭的。園林意境美學中,有個表現手法叫“虧蔽景深”,合理布局墻體,讓園林在有限的空間中營造出更為廣闊的視覺效果,也讓古宅與園林更富空間感,讓情與景更具層次感。
沿著小巷游走,高大的圍墻劃出宅院大小和形狀。而步入園林,一道道粉墻錯落有致,以高低曲直給園中景色分出了層次,同樣翠綠的枝葉、緋紅的花瓣、蔚藍的天空,在粉墻黛瓦的“裁剪”下,角度不同,風景不同。
藝圃的茶室,在陰雨天里只有老板和他的三五好友。婉轉柔糯的吳儂軟語并非句句都能聽懂聽清,但眼見他們打趣著明前茶葉和四月雨水,時不時地還要向窗外張望兩眼。對面不就是墻嗎?
浴鷗池邊的墻是極有名的。著名攝影家陳健行是這樣介紹如何賞析這堵墻的:深秋,強冷空氣降臨時,把一邊樸樹的葉子刮得只在葉梢還剩一點兒沒刮掉。中午要忍著饑,太陽翻過一邊的山墻,將樹影打在粉墻上。此時的瓦是黑的,墻是白的,樹影是灰的,有了色彩上的黑白灰;風一吹,樹影搖曳,粉墻、太湖石與石板小橋巋然不動,這場景中有動有靜;石頭代表剛,影子體現柔,又有了剛柔并濟……有圓洞門邊深秋的菊花相伴,這時一定要在那里欣賞那面墻。這還不算完,深秋的月下,一片冷色調中,月光將樹影打在墻上,那景致真是絕。
從雅遵時,畫“云墻”
其實網師園也有一堵墻,讓老攝影家念念不忘,云窟。那堵墻那會兒還是黑的。欣賞黑墻有個好地方,緊依云窟圓洞門墻邊的兩棵素心臘梅旁。元旦左右,臘梅開得滿樹金黃。還是中午,還得忍著饑,見太陽翻過高墻。剛剛翻過時是最佳時候,恰已將一邊的臘梅照到,墻上還未照到時。臘梅金黃,墻烏黑。時間只有一二分鐘。當太陽光漫到黑墻時,黑墻已然變成灰墻,強烈的烏黑與金黃的色彩對比就此消失得無影無蹤。《園冶》道園林名匠在置墻時,“從雅遵時,令人欣賞,園林之佳境也。”就是此意吧。
視線劃過滄浪亭每一扇花窗和洞門,努力尋找“云墻”,原來是墻頂遠遠看去像水波紋,像流動的云,像朵朵白云連成片。在藍天的襯托下還有點兒可愛。身處園林,即便無人引導,也會自然而然地跟隨著園景,走過一扇扇拱門,穿過一座座院落。即使園林不大,也常常暗自思忖,還有沒有哪兒沒去。這種神奇的動線引導,據說正是源于園中墻體,在“天人合一”的造園理念與對“和諧雅正”精神追求的指導下,人造墻面與自然景觀互為指引。在園中不斷出現的墻的引導下,感受其“穿園透景”的功能,走入下一個院落,“偶遇”精彩連連。
來源:栱魂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