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建筑琉璃構件首先是因為實用產生的,而其實用性質大多體現在對于建筑結構的適應性上。依據建筑結構位置和功能的不同,琉璃構件在其類型、形制、尺度等方面也相應的有所差異。例如,瓦件中的割角板瓦其橫截面往往制為1/4圓形,且瓦身則按45°斜線割去一個斜角,這是適應戧脊、岔脊或垂脊翼角板瓦隴脊根部的位置要求,在安裝時兩相拼接合為直角的結果。又如折腰板瓦呈縱向弧線形,似將普通板瓦向兩端折起,它是適應卷棚式屋頂瓦面在屋脊交匯處安裝的構件。這些琉璃構件依附于結構,在順應結構的基礎上發揮其加固與保護建筑的實用功能。體現出了與建筑結構的強烈一致性和準確適應性。
建筑琉璃構件效用的多樣性取決于其獨特的物理性能。琉璃構件相較于傳統的陶質構件,具有抗折性、抗腐蝕性、抗變色性、耐火性、耐極冷極熱性、低吸水率等優點。在我國北魏之前的建筑屋頂多采用布瓦覆蓋,吸水率高,經長期的雨水沖刷其自身重量也會隨之不斷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建筑物的負擔,使得屋頂極易倒塌,對建筑物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琉璃構件避免了這些缺陷。琉璃制品表面的鉛釉質層,不僅加強了雨水的流動性和屋面的排水效果,而且增加了防風、防火、防雨雪、抗氧化的耐久性能。使得建筑物表面歷久彌新,無苔無蘚,起到了確保建筑屋頂穩定性,保證建筑物安全的作用。琉璃構件這種效用的多樣性,是建筑琉璃實用性的另一層重要體現。
建筑琉璃構件的形式構造主要體現在它的整體結構和個體造型兩個方面。首先在整體結構方面,建筑中的琉璃構件呈現出了明顯的格律體與對稱式的布局形式。格律體布局中的重要標志即“骨架”的存在,其中以九宮格、米字格骨式最為典型。明清時期建筑廡殿頂的俯視平面圖正好是格律體骨架的一種變形,而且在建筑屋頂的固定位置安裝固定琉璃構件的方式也與格律體布局的創造方法相似。可見建筑中的琉璃構件具有格律體的布局特點。
對稱式布局包括中心對稱和軸對稱兩種形式。古建筑中琉璃構件的對稱布局多是軸對稱樣式,即為建筑物整體“骨架”的左右對稱,如故宮的太和殿,無論是平面圖還是具體實物都表現出了明顯的左右對稱布局結構。其次在個體造型方面,建筑中的琉璃構件個體輪廓也多呈現出左右對稱的軸對稱格式。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建筑物屋頂的琉璃脊飾、勾頭和滴水等。建筑琉璃構件在形式構造中的這些表現,使得建筑物的整體更加具有規整性和秩序感。
建筑琉璃構件中的形象內容豐富,題材包括:幾何紋、動物、人物、器物、戲劇、歷史故事等。這些題材的工藝技法多樣,因其位置不同而表現不一。一般而言,當題材形象作為瓦當、勾頭、滴水等磚瓦構件裝飾時多為淺浮雕式的立體花紋圖案,以單獨或組合元素構成的適合紋樣為主;當題材形象作為建筑屋脊的裝飾時多為堆貼塑刻式的立體表現紋飾,以二方連續與連景式故事紋樣為主;當題材形象作為建筑屋頂脊獸、脊剎時多為捏模雕塑式的夸張立體塑像,以個體的組合形象為主……建筑琉璃構件的形象風貌受社會文化的影響深刻,往往因時代不同而風格相異。但總體來看,琉璃構件的裝飾形象具有題材豐富、表現技法多樣、內容貼近生活、形式靈活生動的特點。
建筑中的琉璃構件具有色彩絢麗豐富,配色形式多樣的特點。在北魏時期的琉璃構件主要為綠色,至明清釉色發展為黃、綠、藍、白、赭、褐、黑、天青、胭脂紅、鵝黃等。伴隨社會時代的發展,琉璃構件的色彩體系不斷壯大,且用色制度也更為完善。相較于布瓦,建筑中的琉璃構件顯示出了色彩絢麗豐富的顯著特點。正因琉璃構件色彩的豐富性,決定了其配色形式的多樣化。這種多樣化主要表現在整體的色彩布局與個體的色彩搭配兩個方面。
在整體布局中,以屋頂的“剪邊”和“聚錦”形式最為突出。“剪邊”即為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種類與屋面不同的瓦件,以突出屋面邊際線的形式,實為一種“邊框效果”。清代的“剪邊”裝飾較為興盛,位于北京故宮的古華軒就是“剪邊”形式的代表。而“聚錦”是指用兩種或多種顏色的琉璃瓦在屋面拼出圖案的裝飾形式,它始創于元代,永樂宮三清殿屋面上一大兩小對稱的菱形圖案即是典型的“聚錦”裝飾表現。琉璃構件的個體搭配主要有黃配綠、藍配黃、黑配黃、紅配綠、黑配白、藍配黃和綠……所有這些色彩表述,為傳統建筑物營造出了莊重華麗的視覺效果。
在我國古代漫長的封建歷史中,由傳統儒家“禮”制觀念所形成的封建等級制度在社會中根深蒂固。它規范著人們的行為、生活、服飾等各個方面,建筑琉璃構件作為人類社會的產物,其必然受到這一制度的影響。《周禮·考工記》載:“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黃居中央,象征權力,西漢中期以后重土德,尚黃,黃色只能為天子專用。明清規定為帝王所建宮苑、陵寢、廟宇皆用黃色琉璃;親王府邸可用綠色琉璃;平民家舍僅限黑、灰等色,禁用琉璃。
《大清會典》載:“康熙二十年議準,琉璃磚瓦、獸件大小不等,一共分為十樣。”建筑中的琉璃磚瓦、獸件規制,包括獸件中脊獸的大小、奇偶、數目等都有具體而嚴苛的規定。可見建筑中的琉璃構件被統治階級賦予了社會屬性,成為了皇室的代表,達到了區別于民眾,彰顯皇室權威的目的。琉璃構件在這一層面具有了政治形態的象征性。
建筑琉璃構件作為傳統物質造物的一種,其本身具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它的文化性主要體現在與傳統觀念、宗教信仰、社會風俗等的緊密聯系之中。中國素有五行之說,琉璃構件的傳統五色(青、赤、黃、白、黑)與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東、南、中、西、北),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相匹配,故古代以黑色琉璃裝飾文淵閣,寓意水克火,起保護藏書的作用。
劉敦楨曾在《佛教與中國建筑之影響》中指出:“我國古代宗教……其與我國文化發生密切聯系者,當推佛教為最。”佛教在琉璃構件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佛教形象與紋樣上,如觀音、力士塑像,蓮花、忍冬紋飾等。除受道家陰陽五行與佛家文化影響,琉璃構件還體現了豐富的社會風俗因素,如在建筑脊飾中常見的“忠、孝、節、義”題材,嶺南建筑中常見戲劇、故事題材等,這些都表現了世人對美好生活的祝愿與吉祥寓意的訴求。
琉璃構件作為時代發展的產物和社會生活的物象反映,其造型與裝飾不可避免的帶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建筑琉璃構件是我國偉大的造物結晶,它是傳統陶瓷藝術和建筑藝術的有機結合,彰顯著我國濃厚的民族特色。它的產生和設計首先以實用為目的,而后經過長期的發展逐漸形成審美效應,進而具備認知功能,實用功能相對弱化,現今琉璃構件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栱魂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