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國家文化公園的內涵及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重點和難點,以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干,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19年7月24日,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審議《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2020年1月3日,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明確要求謀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明確提出“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這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新時期,傳承弘揚中華文化、拓展文化發展空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載體。
一、國家文化公園的性質
國家文化公園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第一次出自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旨在通過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實現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等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以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影響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其具有以下主要性質。
一是“國家”性。首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干,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積極拓展思路、創新方法、完善機制,做大做強中華文化重要標志。其次,國家文化公園的管理體制是,構建“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的工作格局。強化頂層設計、跨區域統籌協調,健全工作協同與信息共享機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為地方創造條件。諸如國家對于建設、保護規劃編制的管理和監督,中央財政的支持,國家的“垂直管理”與地方管理相結合等,這些都體現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國家在場”和“國家性”建構,體現國家意志和國家行為,凸顯國家文化公園的“國家象征”。
二是“文化”性。建設國家文化公園遵循文化引領、彰顯特色原則,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資源的精神內涵。一方面,國家文化公園有別于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等,長城的巍峨、大運河的壯美、長征的偉大、黃河的厚重,皆是中華文明的精髓所在,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內涵。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其最鮮明的特色在于文化特色、其最突出的功能在于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不是大搞重復建設、大建樓堂館所和貪大求洋,而是要深入挖掘“萬里長城”“千年運河”“兩萬五千里長征”“九曲黃河”的文化內涵、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通過文化引領,在價值觀和文化內涵等方面傳播“國家品味”和“國家意味”。
三是“公園”性。國家文化公園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使公眾成為積極參與者和主要受益者。一方面,堅持“開放性”,反映“全民參與”度,調動公眾參與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傳承的積極性,賦予社會公眾知情權和監管權,提高國家文化公園的管理水平和運行效率。另一方面,體現“公益性”,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實現保護傳承、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功能,為公眾提供游憩、觀賞和教育的場所,讓全體公民享受國家文化公園的福利,使民眾感受自然人文之美,接受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教育,通過國家文化公園走向大眾,與大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提升國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國民的愛國情懷,最終實現“國家認同”。
二、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難點
建設好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傳承利用好文物和文化資源是關鍵。根據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的要求,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必須堅持保護優先,強化傳承。嚴格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真實完整保護傳承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活化傳承和合理利用,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開放共享。不同于其他國家公園和主題公園等,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遺產的特點是線性文化遺產,該類文化遺產大多是跨區域、跨文化、跨古今的文化遺產,是包羅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遺產聚落,探索該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有許多難點需要克服,在理論與實踐上都是全新的挑戰。
一是基礎研究弱。目前,線性文化遺產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是遺產研究,包括線性文化遺產價值論證與保護策略;二是旅游研究,包括線性文化遺產旅游產品開發、品牌形象塑造、旅游消費行為及旅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三是空間研究,包括線性文化遺產空間特征、空間構建及空間信息技術運用等,而在一些基礎研究方面還很薄弱,如線性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與傳承,統籌做好文化遺產、生態環境、名城名鎮等保護修復工作,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加強區域合作和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等。基礎研究弱,對線性文化遺產的認識膚淺,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中容易造成顧此失彼、定位不清、目標不明。
二是整體保護難。國家文化公園涵蓋的文物和文化遺產與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古城遺址等文化遺產區域相比,其整體保護難度大。其一是跨區域。長城和長征分別穿越15個省區市,大運河途經8個省市,黃河流經9個省區,跨越了多個行政區域,這對遺產的整體保護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其二是跨世紀。國家文化公園所涵蓋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時間跨度大多是幾千年,盡管長征文物和文化遺產時間最短,也跨越了近一個世紀、80多年,一些長征中的戰斗遺址已受到毀壞,一些長征故事只能依靠查閱相關回憶錄。由于歷史悠久、時間跨度大,給確保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增加了難度。其三是跨文化。國家文化公園相關文化遺產不僅跨區域、跨世紀,而且跨文化。如長城始建于春秋,距今2600多年,最早的長城是齊長城、楚長城,因國家之間頻繁的戰事而修建。其后,歷經戰國、秦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遼、金和明等2000余年的修建,最終呈現如今的規模。這項人間奇跡,東起大海,穿越森林、草原、沙漠,橫臥平原、山脈、高原,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分布范圍最廣、軍防體系最復雜、規模最龐大的文化遺產,受多方面影響,要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難度很大,不僅長城文化遺產如此,大運河、長征、黃河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保護也面臨艱難的挑戰。
三是統籌保護傳承利用難。建設國家文化公園,保護是基礎,傳承是方向,利用是動能,要科學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既要保護好文化遺產,杜絕拆真建假、拆舊建新、破壞環境等現象,也要不斷強化地方對國家文化公園的內涵認知,讀懂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含義,凝聚發展共識,推進價值共創,深入挖掘好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傳承好中華優秀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賦能國家文化公園沿線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社會對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期待,也是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三、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舉措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舉措,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發掘好、利用好豐富文物和文化資源,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國家文化公園的內涵及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重點和難點,以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干,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
一是要堅持規劃先行。堅持規劃先行,突出頂層設計,結合“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科學編制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沿線各省區市也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確保步調統一、上下一致、統籌推進。要按照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科學規劃和建設好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大主體功能區,讓文化遺產得到科學保護和有效利用。要準確把握國家文化公園的特性,堅持全民共建共享,優化城鄉文化資源配置,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使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及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開放共享。
二是要強化保護傳承。嚴格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真實完整保護傳承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突出活化傳承和合理利用,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開放共享。當前,要深化對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和立法建議論證,推動保護、傳承、利用理念入法入規,修訂完善長城保護條例,制定大運河保護條例、長征文物保護條例、黃河保護法,相關省份也要修訂制定配套法規規章,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法律保護。
三是要突出文化引領。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資源精神內涵,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要將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文化融入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以旅游驅動沿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一體化開發長城沿線塞上風光生態文化游、大運河沿線水上觀光和濱水休閑游、長征沿線深度體驗游和紅色研學旅行、黃河沿線尋根溯源之旅和農耕文明體驗之旅,使國家文化公園成為“近者悅、遠者來”的魅力空間。要對涉及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多個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地區,既整體推進,又特色發展,既關注“多元”,也關注“一體”,確保各地各類國家文化公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要利用現代科技和現代傳播手段,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好中國形象。
四是要創新體制機制。建設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覆蓋地域廣、時空跨度大、涉及部門多、建設要求高,需要一整套制度機制安排。要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落實”工作體系,加強跨地區跨部門的協同協商,形成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合力。要健全完善專家委員會制度、第三方評估制度,加強對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管理績效等方面的科學評估,實現建設與運營并重、文化與旅游融合、事業與產業協同,最大限度發揮國家文化公園的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要創新“有統有分、有主有次,分級管理、地方為主”的工作機制,構建分省管理區、區域協調協商等制度,加強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為地方創造條件,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經驗,為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良好條件。
排版:牛永芬
編輯:徐國軍
審核:張建強
來源:中國長城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原題目:國家文化公園: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的創新性探索、文物衛士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僅供學習參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