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遺成功引發熱議
來源:國家文物局
http://www.ncha.gov.cn/art/2024/7/31/art_722_190517.html
當地時間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鳥瞰
7.8公里,15處遺產構成要素,串聯起具有整體性的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生動反映出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
天壇
天壇于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今又成為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之一,對天壇遺產價值及保護與管理意義深遠。“作為既有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在方位、空間布局和功能傳統上體現了北京中軸線的秩序性和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理念。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也將天壇置于整個北京中軸線范疇,去重新認知天壇在整個城市規劃及城市景觀發展變革中的重要作用。”北京市天壇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天壇將在北京中軸線的整體統籌下,融入世界遺產保護最新理念,在遺產本體保護、遺產價值傳播、公眾參與和能力建設等方面推進高質量發展。
13世紀,北京中軸線隨元大都的營造而始建,而北京中軸線的延長線又能遙遙指向早在201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元上都遺址的方位。錫林郭勒盟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王昊德認為,“元上都見證了游牧與農耕文明的交融,其規劃布局、建筑風格展現出多元文化的和諧共生,為研究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提供了珍貴樣本。”元上都和元大都作為元王朝冬夏交替使用的兩座都城,規劃設計者為同一人,在城市規劃設計上一脈相承;如今又一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為探索我國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古代都城保護理念與做法提供著中國經驗。
和北京中軸線有所“共鳴”的還有1994年入選世界遺產的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包括作為清代鼎盛時期帝王避暑的夏宮、環列在避暑山莊東部和北部山麓的皇家寺廟群,是中國自然山水宮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藝術體現了中國大一統的傳統禮制思想。在河北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看來,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是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識,其成功申遺對宣傳中國古代建筑規劃理念及其包含的哲學思想的價值宣傳具有重大意義。
泉州展現絲路海港的繁榮盛景,鼓浪嶼演繹萬國建筑博物館風情,北京胡同鐫刻古都記憶與濃濃鄉情。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指標之一,它展示了人類文明的歷史演變和社會階層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不僅彰顯了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為妥善處理好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提供了新方向。福建省文物局局長傅柒生表示:“‘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都是城市的坐標與名片。此次申遺成功有利于更深入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價值,彰顯城市肌理與文脈符號,更有效進行科學保護與活態傳承,讓城市更顯榮光。居民將在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交融中,感受到城市的獨特魅力,品味美好生活。”
去年成功申遺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我國遺產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并重的生動案例。不容忽略的一點是,北京中軸線上同樣擁著優越的自然生態。天壇的古樹名木、千年遼柏烘托出祭壇的莊嚴肅穆;具有排水、供水、防火多重功能的內外金水河,以潺潺清波守護著中軸線上的建筑;和古建筑相伴600余年的“原住民”北京雨燕振翅凌空,讓文明之風吹遍北京城。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負責人認為:“北京中軸線構建了一個中國文明傳承、延續的敘事,承載了中國文化多元、包容又高度凝聚統一的中華文明特征的表達。”盡管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和北京中軸線代表著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但對文化遺產和生態的保護管理是相似的,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不僅不會阻礙經濟發展,反而可以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申遺成功既是一座里程碑,也是一個新起點,中國將為促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文明交流互鑒,持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趙軍慧李翔)
責任編輯:楊亞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