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文物局
http://www.ncha.gov.cn/art/2024/10/25/art_722_191971.html
大樹蔭蔭連天碧,青磚黛瓦碎石路,幾乎是六尺巷的全部。
10月1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慶桐城市考察,了解六尺巷歷史及其傳承,察看“桐城派”相關文物資料,聽取當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情況介紹。他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
這條位于桐城市鬧市區,僅百米長,兩米寬的窄巷蘊藏著怎樣的故事與智慧,讓人傳頌至今?
據姚永樸《舊聞隨筆》和《桐城縣志略》等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宅基糾紛。張家人給張英寫信求助,張英收信后回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收信后豁然開朗,主動退讓三尺,吳家人深受感動,也退讓三尺。兩家各退三尺而成的“六尺巷”,從此流芳于世。
“抵天柱而枕龍眠,牽大江而引樅川”,桐城地處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是皖西南的交通樞紐和連接南北、承東啟西的要沖之地,素有“兩江劇邑”“七省通衢”之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多年來,為保護好六尺巷原貌,當地文物部門多次對六尺巷進行保護修復。
1985年,桐城縣政府將六尺巷公布為桐城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對六尺巷進行部分修復;2002年,桐城市政府撥專款對六尺巷進行全面修復,同時,配套修建“懿德流芳”和“禮讓”牌坊兩座,照壁一座,“讓墻詩”石刻一通;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舊址上進行維修;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對六尺巷文物保護檔案資料進行充實;2019至2023年,桐城市政府開展六尺巷及六尺巷片區恢復與修繕項目,對六尺巷及張府、吳府片區進行維修,內設禮讓文化、廉潔文化、張氏家族文化、方氏家族文化、吳氏家族文化展。
“六尺巷”的故事,是中國鄰里和諧禮讓的典范。《菜根譚》中有言:“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謙讓、追求和合的民族。
以文化人,浸潤人心。在桐城,有600多面六尺巷文化墻,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六尺巷”的故事,“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詩句成為鄰里處理糾紛的自覺。
近年來,“六尺巷”故事被編入當地學生教材,融入黨員干部的黨風廉政教育和家風教育。以“六尺巷”命名的工作法有效解決群眾矛盾,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
六尺巷傳世百年,是中國人以和為貴精神的具象化,是中華民族“禮讓和諧、親仁善鄰”傳統智慧的重要物質載體。
為進一步加強六尺巷的保護傳承,桐城市文化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桐城市博物館館長葉鑫介紹,文物部門將結合六尺巷片區恢復與修繕工程項目的建設進程,進一步優化六尺巷及周邊景區環境;編制保護規劃,加大文物保護監管力度;挖掘闡釋六尺巷價值內涵,加強六尺巷活化利用,講好“六尺巷”故事,讓六尺巷和諧禮讓文化更好潤澤社會。
責任編輯:楊亞鵬